当前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爱国卫生 > 详情

武威:为美丽城乡而努力

发布时间:2017-04-25 00:25:00 来源:武威市爱卫办 王相山 访问量:

65年来,武威市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65年来,武威市城乡环境面貌日新月异。

特别是近几年来,武威市委、市政府把城乡美丽人居环境改善摆上政府重要日程,先后出台了《武威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计划(2016--2020)》、《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行动方案》和《关于农村环境治理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方案,以全面整治农村环境为突破口,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导向,以创建美丽示范村庄、建设整洁村庄及推动水、路、房全覆盖为主要内容,分层次、分步骤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截止2016年底,城镇建成区面积新增34平方公里,达到101.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011年的28.9%提高到2016年的38.8%。创建省级卫生城市1个、卫生县城2个、卫生乡镇(村、社区、单位)近30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24个、市县区级80个,“万村整洁”村469个。

在城里,家住凉州城区的马德说起凉州城的变化难掩激动的心情:“那真是一天一个样啊,昔日的干河坝变成了碧波荡漾的天马湖,以前脏乱差的城乡结合部变成了高楼林业、商贸繁华、功能完善的新区,道路宽阔,风景秀丽,卫生干净,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了,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越来越幸福了!”

在乡下,家住古浪县黄羊川镇大南冲村的老人曹芬兰逢人就爱夸村子的变化:“昔日的大南冲村巷道到处坑洼泥泞、垃圾遍地,村容村貌破旧不堪。现在是红砖白墙、绿树环绕,水泥路修到家门口,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村道变干净了,村貌好看多了,住着很舒服。”

 

凉州:今日乡村美如画

 

走进凉州区各个乡村,一条条新建成的水泥、柏油路四通八达,一幢幢新民居整齐划一,乡村舞台、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这些新气象,得宜于凉州区深入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行动,得宜于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全区按照“群落式布局、节点式推进、特色化发展”的城镇化建设理念,加快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实现“城郊变城市、乡村变城镇、农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的转型目标。建成新型农村社区79个,建成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万村整洁”村140多个。高坝镇蜻蜓村2015年被农业部推介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现代新村”;2017年又被省上命名为“省级卫生村”。

无规划不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近年来,凉州区全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制定凉州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2014—2020)、实施方案 、“千村美丽”示范村实施方案和 “万村整洁”村实施方案。按照各乡镇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基础条件,依托市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按照高起点定位、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编制了凉州区G30、G569、金色大道、天颐大道、金武高速沿线新农村建设规划、“千村美丽”示范村规划、村庄整治规划,形成了区有总规、乡有控规、村有详规的规划体系。做到无规划不设计,无设计不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区改善人居环境协调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加强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成员单位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指导项目落地生根,形成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

改善人居环境,六大工程同推进。凉州区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入户工程,解决了38.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17公里,累计总里程3944公里,实现通乡公路全覆盖。实施农网改造及“低电压”专项治理工程,建成中低压配电线路406.58公里,实现动力电进村全覆盖。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安居工程。建成新型农村社区79个,社区服务中心50个,幼儿园27个,农家书屋47个,社区文体广场50个。由区爱卫办牵头,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程。以村庄、新型农村社区和主干道路沿线、农村集镇集贸市场为重点,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和“贮藏加工+运输销售”现代营销模式。全区累计建成设施农业40.48万亩,户均2.38亩。特色经济林75.7万亩,人均1.04亩。大力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完成人工造林88.77万亩,封山育林28.3万亩,义务植树2726万株,通道绿化1848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14.62%。

坚持建管并重,长效机制是根本。凉州区探索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投入机制。采取向上争一块、财政投一块、项目整一块、银行贷一块、群众筹一块的“五个一”筹资方式,加大改善农村人居环投入力度,累计投入各项资金逾75亿元。探索建立美丽乡村管护机制。美丽乡村依托新型农村试点区建设,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社会组织为补充的管理服务体系。探索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制定落实农村环境卫生“四有一落实”制度,实行定岗、定人、定时、定路段、定任务的“五定”责任制,积极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区处理”的模式,定期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检查评比活动,发布环境卫生整治“红黑榜”,做到村庄有人扫、垃圾有人运、沟河有人清、绿化有人护、设施有人管。大力开展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高坝镇蜻蜓村被农业部推介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现代新村”,全市第一个乡村记忆博物馆——蜻蜓村村史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充分发挥了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民勤:打造乡村新亮点

 

2016年,民勤县率先提出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县”的目标,举全县之力,全面推进落实,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集中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打响了一场大规划地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讲卫生、勤清洁、重环保的理念,营造干净整洁农村新环境的宣传战、整治战。

治标与治本同推进。过去的环境卫生整治,基本靠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但爱卫办只是一个协调机构,治标可以治本难。治本需要靠政府,民勤县一改过去的旧思维,老办法,从建立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入手,把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年行动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农村环境卫生责任“三包”制度、长效保洁制度、全民周末大扫除制度和群众满意度评议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住户付费、村集体补贴、县乡财政补助、部门项目支持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完善措施、加强管理,确保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取得实效。按照“户分类、社收集、乡镇转运、集中处理”的运行模式,加快垃圾集中收集点建设,配套垃圾箱、垃圾收集转运车辆等环卫设施设备。同时,加快农村环境卫生队伍建设,每个社至少配备1名环境卫生保洁员,每个村配备2-3名环境卫生收集员和监督员,每个乡镇配备3-5名环境卫生管理员。

重点与难点同突破。民勤县重点抓好县城周边、重点小城镇、县乡主干道沿线连片整治示范区建设,各乡镇培育示范典型,结合“千村美丽”示范村、“万村整洁”村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城乡统筹、特色鲜明、生态文明的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亮点工程。在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中,以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学校、村庄周边、道路沿线、渠道渠岸、居民街道、院内院外、集贸市场、门面门点等为重点区域,清理生活垃圾、生产垃圾、建筑垃圾等陈年积存垃圾;清理土堆、粪堆、柴草堆;清理街道两侧电线杆、路灯柱、公示栏、宣传牌、临街墙壁的小广告、宣传单等“牛皮癣”;治理污水乱倒乱泼现象。在农村,积极控制农业面源和畜禽粪便污染,处理生活污水和垃圾,保护环境。利用乡镇农膜收集站和回收网点,收集处置农药、化肥等包装物、尾菜垃圾、废旧农膜等废弃物。对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重点推进固液分离、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工程建设,实现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集中回收利用。

亮化与美化同落实。民勤县坚持以绿化、亮化为重点,美化环境。新型农村社区全部打造成符合规划设计的园林景观示范区。以镇区、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区域,规范临街、临路、新型农村社区建筑立面,户外广告、门店牌匾及路牌、道路交通标线;在新型农村社区道路两旁安装太阳能路灯等节能亮化设施,并及时修缮、维护、更换。重点取缔马路市场,整治集贸市场,划定停车区域和停车位,组建专门队伍整治交通秩序和市场秩序,彻底整治乱停、乱行、乱摆摊设点等交通、交易秩序混乱问题。

古浪:下山入川建新村

 

古浪县是全省18个干旱贫困县之一。过去,贫困就贫困在全县有4万多贫困人口居住在南部高海拔山区,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增收难问题十分突出,是全县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全县整治环境卫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瓶颈与制约。

下山入川,大气魄出大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南部山区高海拔地区的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2011年,武威市委、政府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果断提出实施“下山入川”工程的战略部署,古浪县按照市上决策,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整合发改、建设、扶贫、水务、林业、国土、财政、交通等部门各类项目资金9.83亿元,群众自筹3.71亿元,开发黄花滩8.62万亩闲置土地,规划建设10个中心村,搬迁南部高海拔山区4万贫困群众下山入川。2012年以来,相继开工9个移民点,建成入住7个,整村整组搬迁南部山区贫困群众5558户2.56万人。实现了移民、居住、产业一体化安置,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治穷致富的扶贫开发新路子,搬迁群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前的1600多元增加到3500多元,真正实现了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如今的古浪黄花滩移民新区,已由昔日荒凉的沙漠景观,变成了一道道美丽的乡村风景。

撸起袖子,加油干出新农村。为使下山入川的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县里整合相关产业项目资金,集中扶持贫困群众发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对全钢架日光温室每亩奖补3--4万元,养殖暖棚奖补6000—8000元,并依托各项惠农贷款,为群众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撑。近三年,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贷款76.22亿元,惠及7万多农户,下山入川的贫困群众有90%以上享受了惠农贷款。项目区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1.2万亩,户均达到2亩以上,肉羊饲养量达到14.3万多只。古浪县同步推进移民区水、电、路、渠、林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总投资3.75亿元,建成年调水量3000万立方米的水利骨干工程,解决了移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累计投入5.7亿元,建成干支渠93公里,供水管道453公里;架设供电线路74.8公里;新建各类道路537.2公里。建成初级中学、小学、幼儿园9所,校舍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新建3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村级文化广场7个、健身场地2处、文化活动室2个。完成防风固沙林1.2万亩,栽植各类苗木400多万株,推进村镇绿化美化,栽植景观树4.1万株,真正成为集新农村住宅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生态建设保护、公共设施配套为一体的高标准移民搬迁综合示范点。

全民整治,旧村容变新面貌。坚持因地制宜,进行多模式、多形式美丽乡村建设,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城乡环境整洁行动规划、农村美好人居环境改善方案、农村垃圾治理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坚持统筹考虑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突出田、林、路、村综合整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花坛、设置林带、兴建沼气池、实施厕所改造,实现了农村布局优化、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不断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各村都建起了垃圾集中收集点、填埋点,及时清理垃圾。通过改水、改厕、改圈、清柴草、清路障,改善农村环境“脏乱差”。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村庄道路管护、门前卫生“三包”、卫生星级评比等村庄管理管护长效机制,使环境卫生长期保持干净、整洁。

走进古浪县黄羊川镇大南冲村,红砖白墙、绿树环绕,犹如身临青山碧水的画廊中。去年以来,大南冲村以“普遍改造、重点提升、区域优化”为目标,以墙体改造、垃圾处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环境绿化美化等内容为重点,有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动员群众自发拆除50户土墙1350米,新建砖围墙3001平方米,砖墙抹面750平方米,架设大门门框48户,封山育林2000亩,栽植沙棘3万株、柠条6万株,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村里房子破、卫生差、路不通,村民们主要靠外出打工挣钱,现在村里道路修好了,大家都选择了在家门口脱贫致富,村里人不仅修建了羊棚,还种上了蔬菜,收入十分可观。”说起如今的美丽乡村与幸福生活,村民姚佰云一脸笑容。  

 

天祝:绿水青山绽新姿

 

天祝县是石羊河流域的源头,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武威市180万人口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样的县域,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护住青山绿水,更具战略意义。近年来,天祝县围绕“一心一川两翼”发展格局,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生态保护为己任,不断加快了城乡环境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

生态保护,护住绿水青山。发源于天祝县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的石羊河水系,年径流量达10.24亿立方米,是武威绿洲得以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库”。为了保住这座高原天然“蓄水库”、保护好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林,天祝县着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行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落实政府和部门“双线四级”负责制,坚定走资源永续、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县上紧抓国家支持藏区的政策机遇,完成藏区生态综合治理、“下山入川”迁出区植被恢复工程、高山冰川湿地恢复与保护、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等规划项目30多项。“十二五”期间,全县完成27.15万亩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17.04万亩,退耕还林20万亩,以及160万亩草原禁牧、13.64万羊单位草原减畜;通道绿化493公里,义务植树494万株,每年造林3万亩以上,促进了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良性循环发展。森林面积由1970年的23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54.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1.95%提高到34.08%。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实现了森林资源面积、蓄积量和覆盖率“三增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共赢”;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城乡融合,融出全新思路。天祝县以城乡融合发展理念统领城乡规划,编制完善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推动空间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全面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千村美丽、万村整洁、水路房全覆盖”专项行动,按照生产生活相协调、集约高效、生态宜居要求,加快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产业区“三区分离”,科教文化、卫生保健、商业网点、农村养老“四进社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休闲农业和绿色经济,积极开展绿化、美化、亮化行动,营造美丽宜居的家庭小环境及和谐美丽的村庄大环境;依托“全面改薄”等项目,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贫困村综合性文化中心全覆盖;加快建设“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用户接收设备配备工作,不断满足农牧民群众文化需求。

城乡共建,建出美丽乡村。天祝县加快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顺利完成了南阳山片2号、3号、6号移民点及华藏寺镇红大村、黄草川村,松山镇红山根村6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规划工作。完成新农村房前屋后绿化1989户67.18公里;栽植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青杨、榆叶梅、丁香等各类苗木26.78万株。南阳山片德吉新村,是天祝县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的缩影。全村占地面积1632亩,搬迁安置海拔2800米左右高深偏远山区群众894户3801人。自2014年3月开工建设以来,完成防护林网建设1264亩,铺设供水管线14.73公里,建设围栏45.8公里;大力开展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小学1所、幼儿园1所、村委会1个、卫生室1个、村文化广场1个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水、电、路、绿化以及金融、通讯等辅助设施全部配套。整治环境卫生,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整合资金1800万元,购置垃圾集中收集转运箱45个,安装分类式垃圾箱100个,平整人行道18.95万平方米,安装道牙石7640米,铺设透水砖2498平方米,主巷道种植草坪4.58万平方米,绿化种树3800棵,硬化村内巷道11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000盏,村容村貌全面升级。2016年,德吉新村被省爱卫会命名为“省级卫生村”。    

城乡共治,治亮村容村貌。县乡村三级联动,扎实开展“美丽乡村”环境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以城乡结合部、G30高速、312国道等区域为重点,统筹安排,梯次推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配套完善污水治理、绿化养护、村容整洁等长效机制;加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定期开展水质监测,依法清理水源保护区内违法建筑和排污口。2016年全县已建成生产垃圾收集房147座,设置垃圾箱2300个。2017年,县财政又拿出专项资金,为每个乡镇安排20—30万元的农村垃圾治理经费。实施农村畅通工程,对全县农村公路进行集中养护,清扫路面、清理边沟垃圾、治理公路“三乱”;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对辖区内的河道及渠道定期巡查,发现问题即查即改。实施综合治理,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田间地头、村庄周围、交通沿线、沟渠河道等区域的废旧地膜进行集中清理,消除回收盲点,做到不留死角,使全县农村农膜残留状况明显改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