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全省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7种88049例,报告发病率338.71/10万,死亡127例,报告死亡率0.49/10万,病死率0.14%,报告发病率较去年上升11.13%。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17种52038例,报告发病率200.18/10万,死亡116例,报告死亡率0.45/10万,病死率为0.22%,报告发病率较去年上升6.06%,报告丙类传染病10种36011例,报告发病率138.53/10万,死亡11例,报告死亡率0.04/10万,病死率0.03%,报告发病率较去年上升19.38%。
与2015年相比,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上升的有12种,按上升幅度依次为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百日咳、艾滋病、猩红热、皮肤炭疽、梅毒、淋病、肺结核、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下降的病种有5种。按下降幅度依次为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布鲁氏菌病、疟疾、伤寒和副伤寒。登革热和流行性脑髓膜炎全年无病例报告。
与2015年相比,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上升的有8种,按上升幅度依次为流行性感冒、麻风病、黑热病、斑疹伤寒、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包虫病、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报告发病率下降的病种有2种,按下降幅度依次为风疹、流行性腮腺炎。
全省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乙类传染病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梅毒和麻疹,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0.78%。
全省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丙类传染病是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丙类传染病总数的98.54%。
2016年甘肃省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
|
病种 |
发病数 |
死亡数 |
|
甲乙丙类传染病总计 |
88049 |
127 |
|
甲乙类传染病合计 |
52038 |
116 |
|
鼠 疫 |
0 |
0 |
|
霍 乱 |
0 |
0 |
|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0 |
0 |
|
艾滋病 |
402 |
63 |
|
病毒性肝炎* |
18070 |
0 |
|
甲型肝炎 |
681 |
0 |
|
乙型肝炎 |
9897 |
0 |
|
丙型肝炎 |
7091 |
0 |
|
丁型肝炎 |
7 |
0 |
|
戊型肝炎 |
166 |
0 |
|
未分型 |
228 |
0 |
|
脊髓灰质炎 |
0 |
0 |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
0 |
0 |
|
麻 疹 |
2896 |
1 |
|
流行性出血热 |
19 |
0 |
|
狂 犬 病 |
8 |
8 |
|
流行性乙型脑炎 |
83 |
3 |
|
登革热 |
0 |
0 |
|
皮肤炭疽 |
82 |
1 |
|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 |
6328 |
0 |
|
肺结核 |
15110 |
41 |
|
伤寒和副伤寒 |
35 |
0 |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0 |
0 |
|
百 日 咳 |
120 |
0 |
|
白 喉 |
0 |
0 |
|
新生儿破伤风 |
10 |
0 |
|
猩 红 热 |
1429 |
0 |
|
布鲁氏菌病 |
1745 |
0 |
|
淋 病 |
841 |
0 |
|
梅 毒 |
4837 |
0 |
|
钩端螺旋体病 |
0 |
0 |
|
血吸虫病 |
0 |
0 |
|
疟疾 |
23 |
0 |
|
人感染H7N9禽流感 |
0 |
0 |
|
丙类传染病合计 |
36011 |
11 |
|
流行性感冒 |
8479 |
8 |
|
流行性腮腺炎 |
2408 |
0 |
|
风疹 |
111 |
0 |
|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462 |
0 |
|
麻风病 |
3 |
0 |
|
斑疹伤寒 |
5 |
0 |
|
黑热病 |
69 |
1 |
|
包虫病 |
339 |
0 |
|
丝虫病 |
0 |
0 |
|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
14757 |
1 |
|
手足口病 |
9378 |
1 |
注:1.表中数据为本年度报告病例按发病日期统计的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确诊病例。
2.病毒性肝炎的病例数、死亡数为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未分型肝炎报告病例数、死亡数的合计。
甘公网安备 62010002000505号